返回列表日期:2025-08-02阅读:78
上海,2025年7月31日 —— 当竹节草台风于7月30日晚间携14级风圈撕裂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防护林带,并横扫申隆生态园后,上海市林业总站立即组织景遥无人机应急小分队于31日清晨7点启动紧急响应。在风暴过境后黄金12小时内,景遥飞马无人机应急小分队远程遥控V500垂直起降无人机升抵达登陆点300米上空,对两大森林林带展开毫米级低空扫描(图1,图2),应用林业总站和华东师范大学低空经济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自主开发自主开发的的林木灾害识别算法,首次实现台风灾损自动化定量评估,海湾森林公园和申隆生态园分别发现倒伏木118和88株和枯死木约95株。
技术突破全景解析
1. 风暴环境下的无人机穿透侦察
飞马V500突破阵风余扰,在1000公顷勘测总面积的挑战下,飞马V500采用300m飞行高度配合V-CAM500正射镜头相机,采用航向70%、旁向80%的重叠率,保障地面采样距离(GSD)达到3.43cm/像素,确保可清晰辨识直径>10cm的树干断裂特征。17m/s的空速设定既突破残余风暴干扰(低于临界震颤风速10.2m/s),又满足单架次覆盖600公顷的效率需求——在1000公顷全域勘测中,两架次作业即可完成,总耗时控制在3小时内。通过全局快门消除运动模糊,配合2000万像素CMOS捕获树冠纹理裂缝;36m拍摄间距生成的连续影像帧,为深度学习算法提供足量倒伏木形态特征(单棵树被3-5帧连续捕捉)。
2. 深度学习算法的灾损识别革命
林业总站联合应用华东师范大学低空经济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的林草智能识别模型通过10万张台风灾损样本训练,对倒伏木识别准确率达92.7%(经地面验证)。
3. 应急响应机制
无人机应急响应机制构建了灾前预部署-灾中闪电勘测-灾后智能决策的三级响应体系。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基于风速≥12级的预测激活预案:灾后黄金12小时内,无人机到达受灾区域进行带状扫描,结果运行自动识别诊断算法(倒伏木识别精度92.7%)。实时生成的灾情热力图直通决策中枢,为指引现场处置提供方向。全过程将1000公顷勘测时效压缩至2.8小时,险情定位误差<0.3m,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生态修复的闭环管理。
目前,基于无人机勘测数据的救灾方案已启动实施,重点对倒伏树木进行加固扶正,对死亡树木进行安全伐除。林业总站资源监测技术团队将持续监测植被恢复情况。